
圖、文/周刊王
台灣今年人均GDP是22年以來首度超越南韓。據《朝鮮日報》報導,台灣今年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正式超越南韓,是繼2003年被南韓反超後,睽違22年再度迎頭趕上。儘管在2000年代初期南韓一度遙遙領先,但如今形勢已大逆轉,台灣不僅在增長速度上更勝一籌,更有望以兩倍的速度邁向4萬美元大關。
專家指出,南韓落後的主因在於「喪失了新的經濟成長引擎」。南韓自2016年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後,產業仍以半導體、汽車、石化等為主力,與20年前的出口結構幾乎如出一轍,產業創新停滯。
與之相對,台灣則透過明確的「選擇與集中」策略,專注於發展半導體代工(Foundry)領域,迴避與國際大廠在整合型半導體市場中的激烈競爭。學者分析指出,台灣聚焦的代工產業規模甚至超過記憶體市場兩倍,成功建立競爭優勢。
梨花女子大學石秉勳教授表示,「台灣經濟成功的秘訣在於,僅靠培育從半導體設計到生產全產業鏈的企業,很難在全球市場競爭,因此戰略性地聚焦於AI半導體等產品的代工製造,並集中培養相關人才。」
除了產業策略外,台灣政府也早在2016年便將人工智慧(AI)列為未來核心產業,並大力投入資源。當時總統蔡英文提出要將台灣打造為「亞洲矽谷」,更於2020年代啟動「AI島嶼」計畫,每年投入超過GDP的1%,提供新創企業稅務優惠,並與台積電(TSMC)等企業合作擴建AI晶片產能。
相較之下,南韓直到近期才提出成為「AI G3」的戰略目標。雖然政府宣布將大幅增加投資,但目前規劃的3兆韓元預算,僅為中國投入的6%、美國的10%,在國際競爭中顯得力有未逮。
在人才政策方面,台灣表現同樣優異。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台灣在2025年排名全球第17位,遠超南韓(第37名)、中國(第38名)與日本(第40名),在亞洲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
報導指出,台灣的年輕人熱衷投身於AI與半導體等領域,該產業薪資待遇高,且社會地位受到尊重。而在南韓,理工人才卻因產業環境與待遇問題轉往海外或改讀醫科。統計顯示,南韓理工博士畢業生赴海外的比例從2020年的15.3%攀升至去年的22.7%,反觀台灣則從8.5%下降至7.2%。
有學者直言:「南韓即使開設半導體相關科系,學生也寧願轉學考醫科。」反映出人才流失的嚴峻情況,亦凸顯出台灣在政策與產業整合上所展現的前瞻眼光與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