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楊芷晴/宜蘭報導】53歲呂先生是一名搬運工人,近來他發現過去熟練的搬運工作似乎「愈來愈難」,總是不小心勾到電線或擦撞牆面;58歲何女士則是經常有思緒不流暢的困擾,話到一半會停頓,甚至說話內容常常和心中所想不符。這些「不對勁」的感覺讓他們困擾已久,經過羅東博愛醫院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才發現竟罹患了「年輕型失智症」。

【NOW健康 楊芷晴/宜蘭報導】53歲呂先生是一名搬運工人,近來他發現過去熟練的搬運工作似乎「愈來愈難」,總是不小心勾到電線或擦撞牆面;58歲何女士則是經常有思緒不流暢的困擾,話到一半會停頓,甚至說話內容常常和心中所想不符。這些「不對勁」的感覺讓他們困擾已久,經過羅東博愛醫院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才發現竟罹患了「年輕型失智症」。
65歲以下年輕型失智症不容小覷 並非單純健忘、恐疾病早期警訊
隨社會高齡化,台灣失智症人口也不斷攀升,其中以退化的阿兹海默症居多;而低於65歲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症比例也不容小覷。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的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希望提高全民對失智症的敏感度,以利早期發現及治療。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劉競雄醫師指出,阿兹海默型失智症主要是因腦內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引發神經細胞退化與認知功能障礙。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除記憶障礙外,常伴隨語言表達困難、行為改變、工作執行及判斷能力下降等多元症狀。劉醫師提醒:「這並非單純的健忘,而是疾病早期的警訊,具備病識感,及早就醫診斷至關重要。」
衛福部核准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新藥治療 延緩認知退化帶來新希望
目前失智症雖仍無法完全治癒,但藥物治療已有突破。羅東博愛醫院率先在宜花東地區引進衛福部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新藥」,針對病因進行清除性治療,可經神經專科醫師的評估後使用。臨床數據顯示,經 18 個月治療可延緩約3到5成認知退化,並額外爭取 7.5 個月的自主生活時間,為病人帶來全新希望。
針對目前最新的失智症標靶治療,醫療團隊也同樣重視治療過程的安全性。關於部分家屬憂慮副作用風險,對此,博愛醫院已建立跨部門整合模式: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用藥的適應性,藥師監測藥物的交互作用,護理師於輸注期間全程監看,影像醫學科透過 MRI 定期監測,以及失智個管師於輸注後持續追蹤病人日常狀況,確保治療安全。這代表醫院已充分準備好迎接「失智治療新世紀」。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副主任高志堅醫師表示,失智症的照護不僅依賴藥物治療,生活型態醫學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同樣關鍵。
失智症應及早診斷積極治療 以病人為中心、全方位健康照護為導向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規劃,將以「社會處方箋」作為病人日常生活的支援橋樑,建立醫院與社區的緊密連結。完成醫療評估後,醫師可依患者個別需求開立社會處方,安排病人參與社區課程、藝文活動、手腦協調訓練、共餐或認知促進活動,將治療延伸到日常生活。未來也將結合運動、飲食、社交互動等生活型態醫學理念,納入日常照護,並持續整合醫療與社會資源,逐步築構完整的照護網絡,讓病人與家屬在生活中獲得全方位支持。
羅東博愛醫院王文斌院長強調,失智照護不只是「治療疾病」,更是「以病人為中心、全人全期健康為導向」。從精準檢查、新藥治療,到生活型態醫學與社會處方箋,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皆是團隊的重要一環。
失智雖無法逆轉,但藉由醫療與社會的雙重支持,病人與家屬可以走得更穩、更有希望。最後呼籲:「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全期照護,才能為病人與家庭爭取最寶貴的時間與生活品質。」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孕期身心煎熬!情緒波動占第1位 網友盤點6大孕期困擾
▸2025/9/20(六)免費健康講座線上報名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