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茶人茶事╱把天價普洱茶「收」在銀行保管箱 取出後「悲劇」發生了!

發布時間:2025/09/11 11:04:10
更新時間:2025/09/11 11:04:10
FaceBookCopyLine
茶人茶事╱把天價普洱茶「收」在銀行保管箱 取出後「悲劇」發生了!

圖、文/周刊王

有次與友人許君共進晚餐,無意中得知他藏有一片早期「陳雲號」普洱圓茶,趕緊請他借我拍照。許君答應得很爽快,但見面地點卻約在某大銀行,讓我滿腹狐疑。

原來許君經常往來全球各地,唯恐古董茶放在家中不夠安全,竟然向銀行租了個保管箱存放。更糟的是茶品沒有任何的包裝保護,只簡陋地放在普通塑膠袋內,讓我瞬間閃過一股不祥的預感。果然就看他一臉苦笑地「捧著」塑膠袋走出來,裡面是已裂成兩半的陳雲號老圓茶,價格頓時少了一半或者更低。所幸許君天性豁達,當下就廣邀好友們共品,我也意外地嚐到早期陳雲號不凡的豐姿熟韻。

普洱茶單餅應以有封口的保鮮膜或OPP 自黏袋包覆不使鬆開或剝落,最後在茶品下方以刀片割開通氣孔。(圖╱吳德亮攝)
普洱茶單餅應以有封口的保鮮膜或OPP 自黏袋包覆不使鬆開或剝落,最後在茶品下方以刀片割開通氣孔。(圖╱吳德亮攝)

緊壓成餅、成磚或成坨的普洱茶,經悠悠歲月陳化後,原有的膠質會逐漸消失,外觀也會從原本的緊結逐漸變得鬆散而不斷剝落,甚至一個不小心就會在抓取時斷裂,因此貯藏10年以上的普洱陳茶,單片應先以有封口的保鮮膜或近年較多藏家使用的OPP 自黏袋包覆,不使鬆開或剝落,最後在茶品下方的保鮮膜或OPP袋中央,以刀片割開一個通氣孔,讓茶品得以繼續呼吸,達到最佳的陳化效果。至於整筒(七片)的普洱圓茶,也要完整包裹保護,以免包裝的竹篾(竹筍葉殼)不斷剝落,影響筒茶的完整性。

潮濕的環境陳化較快,卻容易產生黴變。(圖╱吳德亮攝)
潮濕的環境陳化較快,卻容易產生黴變。(圖╱吳德亮攝)
本文作者早年為陶作坊設計的大茶倉可至入9片普洱圓茶。(圖╱吳德亮攝)
本文作者早年為陶作坊設計的大茶倉可至入9片普洱圓茶。(圖╱吳德亮攝)

普洱茶與其他茶類最大的不同,就是一般茶類如綠茶、烏龍茶等多「以鮮為貴」,最佳賞味期限通常在數個月至一、二年之間;普洱茶卻是「以陳為貴」,強調越陳越香、越老越具風韻。普洱老茶迷人之處,就在於生普經長時間陳放後,茶質由苦澀轉為甘甜、由青澀轉為渾厚,由粗糙轉為圓潤的成熟茶品。以一餅50年代「紅印」為例,1997年以台幣3,000元購得,今日已飆漲至300萬以上的天價,讓收藏普洱陳茶成了熱門顯學。

不過,今天甘醇味濃且韻味厚實的陳年老茶,在陳韻、茶性、茶氣等的完美表現,其實都應歸功於正確的貯藏方式。而陳化過程則受到時間、光線、溫度、空氣、濕度與環境等因素影響,任何一個環節不對,就會讓陳茶的品質大打折扣。

長久以來,茶廠或茶商的貯藏方式大致為乾倉與濕倉兩種。所謂乾倉,就是將普洱茶陳放在乾燥、通風的環境中,使其自然產生後發酵,如此陳化而來的茶品才不致產生太多的黴菌,口味也較爲溫和柔順。

濕倉則正好相反,為了節省陳化的時間,而陳放在潮濕、密閉的環境中,儘管縮短了應有的發酵時間,但往往會產生「黴變」,不僅衛生堪慮;造成人人喊打的「臭脯味」,更戕害了普洱茶的正常發展。此外,坊間還有所謂「不入倉」一詞,指的其實就是乾倉,而將濕倉歸類為「入倉」。

不過,所謂乾倉並非絕對乾燥,陳倉中也要有適當的溫度與濕度,才能產生穩定的轉化效果。專家認為應保持攝氏26至28度的恆溫,否則將因缺乏水分而影響茶品的後發酵效果。至於相對濕度,專家咸認新茶維持在80%、中壯茶65至75%,入過倉茶則以60%最佳,過於潮濕易導致發霉,過於乾燥則不易陳化。

普洱茶的貯藏,通風尤比防潮來得更重要。因為在較為濕熱的地區,如台灣、香港、大陸華南等地,濕度提高使得黴菌相對提高,固然是不爭的事實,但也相對加速了普洱茶品的後發酵。但濕度若無良好的循環則更易產生黴菌,一般濕倉的霉味即來自於此。假若茶品置於通風良好的環境,不僅可以讓濕倉的霉味大幅降低,還能適度保持茶品的茶氣,並使茶品葉面呈現較優色澤,茶湯的表現也會逐漸偏向紅濃明亮。

香港入倉、經台灣退倉後的1998年7532青餅,茶湯明顯鮮濃透亮、口感醇厚。(圖╱吳德亮攝)
香港入倉、經台灣退倉後的1998年7532青餅,茶湯明顯鮮濃透亮、口感醇厚。(圖╱吳德亮攝)

如何正確貯存普洱茶?首先要了解普洱茶的基本個性:茶葉畏光,因此不可直接受到日照,最好連燈光都盡量避免。另外由於茶葉葉面密布許多氣孔,因此茶葉特別會吸收雜氣異味,如隨便陳放在家中廚房、臥室或擁擠的客廳,一旦混放了化妝品、香皂、殺蟲劑、蚊香等揮發性高的物品,辛苦購得收藏的普洱茶必變得「五味雜陳」,毫無收藏價值。

當然一般人不太可能做到專業的貯藏方式,只需以不上釉的陶甕或陶製茶倉乾燥儲存即可。由於陶甕具透氣性,可以達到歲月陳化的效果;尤其普洱茶在陶甕內可以變得更柔和、圓潤,且置放越久效果越佳。之後每隔一年半載再取出部分來沖泡品飲,才能在有生之年,同時享受藏茶與品茶的樂趣。

一般人只需以不上釉的陶甕或陶製茶倉乾燥儲存即可。(圖╱吳德亮攝)
一般人只需以不上釉的陶甕或陶製茶倉乾燥儲存即可。(圖╱吳德亮攝)

近年普洱茶身價節節飆漲,陶藝家創作的茶倉乃順勢崛起,如曾冠錄、蘇文忠、翁國珍、吳金維、李永生、陳雅萍、林義傑等,專為普洱七子餅茶357克標準形制量身定作的陶製茶倉,運用不同的技法與素材融合,不僅外觀沈穩、內斂,造型與肌裡質感也擁有各自強烈的風格,或獨樹一格的人文精神,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由本文作者親繪、陶藝家曾冠錄燒造的普洱圓茶茶倉。(圖╱吳德亮攝)
由本文作者親繪、陶藝家曾冠錄燒造的普洱圓茶茶倉。(圖╱吳德亮攝)
陶藝名家蘇文忠以石豬為鈕的大口茶倉。(圖╱吳德亮攝)
陶藝名家蘇文忠以石豬為鈕的大口茶倉。(圖╱吳德亮攝)
陶藝名家吳金維以柴燒創作的大口茶倉。(圖╱吳德亮攝)
陶藝名家吳金維以柴燒創作的大口茶倉。(圖╱吳德亮攝)
李永生的金雞報喜茶倉可以存放一筒外加數片的七子餅普洱茶。(圖╱吳德亮攝)
李永生的金雞報喜茶倉可以存放一筒外加數片的七子餅普洱茶。(圖╱吳德亮攝)
陶藝名家林義傑的黃金蟾蜍大口茶倉。(圖╱吳德亮攝)
陶藝名家林義傑的黃金蟾蜍大口茶倉。(圖╱吳德亮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