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嗅覺變差不是小事 研究曝光:恐為失智症「最早警訊」

發布時間:2025/09/09 16:02:45
更新時間:2025/09/09 16:02:45
FaceBookCopyLine
嗅覺變差不是小事 研究曝光:恐為失智症「最早警訊」

圖、文/周刊王

失智症的早期徵兆,可能比記憶退化更早現形。醫學界近年聚焦在嗅覺變化,發現當花香變淡、食物失去風味時,背後或許不是鼻炎或單純老化,而是失智症的超前警訊。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FB發文表示,根據《Nature》相關研究報導,嗅覺與大腦深層神經網路緊密相連。氣味經由嗅球(olfactory bulb)進入大腦,而另一個不為人熟知的結構「藍斑核(locus coeruleus)」,則透過神經纖維參與調控。偏偏藍斑核正是失智症初期最容易出現病變的位置。

黃軒醫師指出,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早期,腦中便已悄悄出現異常。首先,藍斑核與嗅球的神經纖維提早斷裂,就像電線一旦斷掉,燈泡自然不再發光。

其次,本應清除壞死細胞的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因細胞膜上的磷脂醯絲胺酸錯置,把「垃圾標籤」誤貼在正常神經纖維上,結果錯殺健康組織,讓大腦失去氣味傳遞的主要通道。

黃軒醫師解釋,多篇縱向追蹤研究發現,嗅覺功能下降往往比記憶測驗異常還要早5到10年,甚至比輕度認知障礙(MCI)更早出現。這也讓嗅覺逐漸被視為失智症最敏感的「超前預警機制」。

黃軒醫師表示,在生活中,民眾能透過簡單方式檢測嗅覺是否異常,例如咖啡粉、蒜頭、洋蔥等強烈氣味,或檸檬皮、香水這類芳香氣味,如果感覺模糊甚至完全聞不到,就要提高警覺。

花生醬、香蕉、巧克力等食物特徵味若難以辨識,也可能是警訊。黃軒醫師建議測試時閉上眼睛、單側鼻孔進行,以避免視覺或記憶干擾。

黃軒醫師也提到,臨床檢測則更為標準化,美國賓州大學嗅覺辨識測驗(UPSIT)透過40種刮嗅卡片讓受試者辨認氣味,歐洲常見的「Sniffin' Sticks」則能測嗅覺閾值與辨識能力。有些醫師也會用簡化版,只測試薄荷、玫瑰、魚腥與咖啡等3至4種味道。

黃軒醫師提醒,若嗅覺突然完全喪失(anosmia)、持續下降超過兩週未恢復,或聞到的氣味與實際不同,再加上記憶減退或生活習慣異常,就應立即就醫。除了鼻炎與COVID-19之外,嗅覺喪失也可能是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徵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