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健康/林昱彣
潮健康/林昱彣

配方奶粉糖量等於「2罐可樂」? 媽媽餵指「每天餵寶寶喝珍奶」
近期母嬰品牌「媽媽餵」(Mamaway)於社群平台上傳一則短影音,表明嬰兒配方奶粉中的糖分含量等同於「2罐可樂」,聲稱喝配方奶與讓寶寶「天天喝珍奶」無異。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媽媽餵刻意將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物質混為一談、缺乏科學根據,其目的可能僅為製造話題,而非提供正確資訊。
黃斯煒醫師說明,母乳與配方奶粉的主要醣類為「乳糖」(lactose),為葡萄糖與半乳糖組成的雙醣,甜度較低且有助於鈣質吸收,是嬰兒期的生理性主要碳水化合物。而配方奶粉中的乳糖含量每100毫升約為6-8公克,與母乳每100毫升7公克的濃度相近;然而,可樂的糖分濃度則高達每100毫升約10.6公克,且主要成分為蔗糖、果糖及玉米糖漿。即便不考慮糖的種類差異,單純從含量來看,可樂的糖分濃度也高於配方奶和母乳。若將配方奶粉中的糖分與可樂直接對比,有誤導消費者的疑慮。
然而,近年曾有研究指出,由美國品牌所生產的配方奶粉中,存在蔗糖、葡萄糖和玉米糖漿等「添加糖」成分。黃斯煒醫師對此解釋,特定嬰兒會面臨「乳糖不耐症」問題,飲用含有乳糖的奶粉後會產生脹氣或消化不良等狀況。因此,配方奶粉會選擇使用其他糖分(如葡萄糖漿或玉米糖漿等)取代乳糖,也就是「無乳糖配方奶」,包裝標示也會清楚載明使用的糖類成分。
網傳成長奶粉「含糖量達50%」 醫駁斥:嚴重誇大且具誤導性
根據上述,即便某些配方奶粉的糖類濃度略高於母乳,也僅是每100毫升多約1公克左右而已,並非為了讓嬰兒「吃得比較開心」或「變胖」而額外添加糖分。黃斯煒醫師澄清,台灣政府對於配方奶粉的規範極為嚴謹,各家廠牌的產品都需經過衛福部食藥署的查驗登記與認證,家長無須為此過於擔憂。
除了嬰兒配方奶粉的糖分爭議外,亦有部分言論聲稱,成長奶粉每100克粉末中含有「高達50克的糖分」。對此,黃斯煒醫師提醒,嬰幼兒奶粉的標示通常以「每100毫升」沖泡完成的奶液所含糖量計算;網路盛傳成長奶粉「糖分含量過高」的說法,卻是以「每100克奶粉粉末」中的糖量做計算。當成長奶粉依照指示沖泡成液體後,其糖量實際上與一般配方奶粉相去不遠(約每100毫升8-10公克),並非網路謠言所述,每100克奶粉達到50%糖分的程度。
「呼籲家長們務必看懂產品標示,特別注意計算單位,避免被片面資訊所蒙蔽!」

台灣母乳餵哺率不到53% 親自餵哺具「4大不可取代性」
儘管配方奶粉的糖分爭議存在誤解,但母乳確實有其「不可取代性」。黃斯煒醫師指出,臨床上雖鼓勵媽媽盡量哺餵母乳,但現實情況是,台灣的純母乳哺餵率並不高:2022年的數據顯示,產後一個月以下純餵哺母乳率為52.1%,六個月以下則下降至28.7%,甚至餵滿六個月者僅有4.9%,顯示台灣在母乳推廣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另外,母乳確實含有許多配方奶無法比擬的優點,對寶寶而言是最好的營養來源。黃斯煒醫師說明,母乳除了提供最純粹的營養素外,還具有以下多重獨特益處:
• 免疫調節功能:母乳中含有母親身上的抗體,能有效保護嬰兒,提升其免疫力。
• 豐富益生菌:母乳含有天然益生菌,有助於嬰兒腸道健康。雖然部分配方奶也會添加益生菌,但效果仍不及母乳。
• 優質蛋白質:母乳中的蛋白質如乳清蛋白、乳鐵蛋白等,相較於配方奶更容易被寶寶吸收。
• 降低疾病風險:部分研究顯示,母乳哺育的孩子在過敏性疾病、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風險上有降低趨勢。
黃斯煒醫師強調,除非母嬰含有絕對禁忌症,例如母親罹患未經治療的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反應陽性 / 愛滋病(AIDS)患者、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HTLV)感染者、使用抗癌症藥物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物質、藥物濫用者;以及嬰兒患有半乳糖血症、楓漿尿症或苯酮尿症等罕見代謝性疾病等狀況,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媽媽皆可以親餵母乳。
不過,現代職業婦女工作繁忙,要進行母乳哺餵不比過去容易。許多媽媽在哺餵母乳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例如母乳分泌不足、乳腺炎、工作環境限制,或是生活作息難以配合等,導致無法持續親餵。若家長們因各種原因選擇不餵哺母乳,或在實際執行上遇到困難,配方奶粉可作為安全且富含營養的替代選項。

寶寶喝配方奶也能健康長大! 醫提醒新手父母:3件事務必要懂
「選擇讓寶寶喝什麼奶,就像『穿不同顏色的衣服一樣』,若因家庭或個人考量選擇使用配方奶粉,當然沒有問題!」儘管如此,黃斯煒醫師也提醒,嬰兒已能分辨出配方奶粉與母乳之間的差異,若兩者交互餵哺,可能會因為「乳頭混淆」或偏好配方奶的甜味,進而影響母乳哺餵的意願。若有相關考量或需要更換選擇,應事先尋求專科醫師的建議再執行。
為建立安全且對母嬰雙方都友善的育兒環境,黃斯煒醫師建議家長,應認明經過衛福部查驗登記的合格產品,並仔細檢視產品標示上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對於健康的足月嬰兒,應優先選擇以乳糖為主要成分的配方奶粉。另外要特別注意單位標示,區分是每100毫升沖泡液的含量,還是每100克粉末的含量,避免被錯誤資訊誤導。
再者,務必嚴格遵循廠商指示進行配方奶的沖調,確保奶粉與水的比例正確。家長應避免隨意稀釋奶粉,以防出現營養素不足的狀況,進而影響嬰幼兒正常成長。同時,在餵哺過程中也應注意衛生,避免額外添加糖或蜂蜜(一歲以內的嬰兒嚴禁食用蜂蜜),不讓嬰兒長時間「含奶入睡」入睡,尤其是在長牙後,長期含奶瓶入睡會導致牙齒齲蝕,即俗稱的「奶瓶性蛀牙」。
最後,黃斯煒醫師呼籲,父母們不應因為無法純母乳哺餵而感到焦慮或自責。民眾對於母乳好處的認知與推廣確實有進步空間,但同時也須對配方奶建立正確認知,並對不同的餵哺選擇抱持尊重與包容的態度,避免汙名化而造成對立,「創造一個不製造焦慮、尊重多元選擇的育兒環境,是每位家長和社會共同的責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