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中央氣象署9月1日發布太空天氣警訊,指出地球磁場正受到太陽活動帶來的強烈擾動影響,預估台灣時間2日凌晨2時起,將出現持續約24小時的「中度磁暴」現象。期間可能對衛星導航、無線電通訊等系統造成短暫中斷,電力與人造衛星運作也恐受到波及,相關單位與民眾需提高警覺。對此,醫師張家銘也在臉書提醒,一些對電磁敏感體質的人在磁場擾動時會出現4大症狀,而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動脈硬化患者更要小心。
氣象署說明,太陽表面活躍區(AR4199)於8月31日發生長延時M級閃焰,並伴隨顯著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CME)。根據美國NOAA WSA-Enlil模式推估,這股太陽風於2日抵達近地太空環境,將導致太陽風速與密度明顯增加,影響過程中最大規模可能短暫達到G3等級的中度磁暴。
這段期間不僅衛星導航與低頻、高頻無線電通訊會出現中斷,電力系統的保護裝置也可能誤觸警報而需調整電壓;人造衛星則恐因電荷累積或低軌道阻力增加而需要修正姿態。氣象署也指出,位於磁緯50度的地區,如法國、比利時、德國、捷克、波蘭、烏克蘭以及中國內蒙古與黑龍江一帶,有機會目睹極光。
對此,醫師張家銘也在臉書專文中指出,強烈地磁擾動並非單純的物理現象,已有多項來自芬蘭、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地的研究證實,磁暴會干擾人體自律神經、心血管系統與睡眠節律。文獻顯示,在強烈地磁風暴期間,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與中風的發生風險平均上升25%至60%,尤其對於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動脈硬化患者,更是一種隱形威脅。
研究也指出,地磁擾動可能減少褪黑激素生成,進而影響睡眠品質與情緒穩定,受試者常出現REM睡眠比例下降、焦躁不安與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部分對極低頻磁場特別敏感的人,甚至會在磁暴期間感到頭暈、心悸、胸悶或情緒混亂。這些現象並非主觀臆測,而是透過心率變異性追蹤、腦波監測及統計分析所驗證的生理反應。
雖然磁暴無法避免,但醫學界建議可藉由調整生活方式降低影響,例如維持規律作息、避免夜間長時間暴露於藍光環境、適量補充鎂與Omega-3等營養素,並透過冥想、深呼吸與輕運動減輕交感神經張力。對於特別敏感族群,減少電子設備使用並增加戶外活動,也有助於穩定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