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搶在症狀前! 「失智」風險有發現關鍵黃金時機

發布時間:2025/08/31 15:08:44
更新時間:2025/08/31 15:08:44
FaceBookCopyLine
搶在症狀前!  「失智」風險有發現關鍵黃金時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變得健忘、專注力下降、判斷力變差?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總院長林恭平提醒,隨著年齡增長,民眾千萬要當心別錯失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因為臨床上常見不少家屬往往把「健忘」當「老了」、把「性情改變」視為「老番顛」,等到患者明顯退化時才驚覺異狀,已經錯失了早期醫療介入控制的黃金時機。

林恭平表示,至今失智症真正致病原因還不清楚;在臨床治療上,也還沒有出現可以完全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大腦細胞的特效藥。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藉由提早發現,有助於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惡化,關鍵就在於「早期篩檢」與「全面評估」。

根據統計,最多失智症患者所屬的類型是退化性失智症,罹患退化性失智症的成因大多都是因為大腦當中的神經細胞出現退化,或腦部有異常蛋白長期沉積而引發病變,導致大腦的認知功能出現問題。

林恭平一一指出,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的失智症及亨丁頓氏病的失智症等,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

值得注意的是,林恭平說,失智症在出現明顯症狀前,可能已悄悄發展數年,甚至到十年之久。這段潛伏期被稱為「輕度認知障礙」(MCI),是從正常老化邁向失智症的過渡階段,若能在MCI階段就發現問題,透過改善生活習慣、營養補充與醫療介入,有機會有效延緩甚至阻斷失智的進程。

林恭平強調,失智症的可怕之處,不只是記憶消失,更是生活功能與親情、人際關係的全面崩解,唯有正視失智症、提早檢查、積極預防,才能守住生活的品質與尊嚴。建議年滿40歲以上,或家族有失智症病史,千萬不要忽略警訊症狀,並應該針對可能影響腦部健康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進行風險評估,從源頭把關認知退化的危險因子。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鬼月撞邪?竹科工程師半夜老驚醒、心臟狂跳不止 其實是這病

吸菸行為大轉移 全台調查「這地點」二手菸暴露率高達3成!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