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在各國文化中,都有一些可信可不信的小小「潛規則」。比如在印度,不能在晚上用掃帚掃地,被視為會掃走財富;又或者在埃及,將剪刀張開放在桌上,被視為會帶來厄運;在韓國,贈送鞋子被視為一種不吉的象徵,意味著對方會遠離你。而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小慣例,看在外國人眼裡卻覺得莫名其妙。近日,又有一名曾在暑假到多倫多讀語言學校的學生,在網上分享了她與各國女孩交流時才發現的「文化衝擊」--原來在其他國家,女生來月事時,完全沒有「不能吃冰的」這種說法,讓她大感驚奇。
近日,一名曾經趁暑假到多倫多語言學校短期就讀的網友,在Threads上發文分享她此前與各國女孩交流的經驗,不解寫下:「是不是只有台灣女生月經來不能吃冰的?」
這名原PO表示,事發當天天氣很熱,於是女孩們相約要去買冰棒。當她表示,自己因為月經來了「不能吃冰的」,卻發現大家紛紛露出困惑的表情。來自韓國、日本、美國、印度的朋友都表示:「為什麼不行?」、「我怎麼沒聽過?」加拿大的朋友更是震驚:「這麼熱怎麼可以不吃冰!」
這時,她才發現在台灣習以為常的常識,似乎出了國門就沒人聽過,也開始懷疑這其中有什麼道理:「所以到底為什麼大家都說不行,文化差異嗎?可是她們肚子也不會痛。」
話題底下,引起台灣網友熱烈討論:「我照吃不誤,我要讓身體知道誰才是主人!」、「我們從小被灌輸這個觀念,但許多外國人可能從來就沒有把這兩件事想在一起。」、「這就像是身體不舒服會叫你喝溫開水一樣吧!華語圈一致認證!」、「我覺得氣候問題比較大!我在澳洲吃冰的,經期來完全不痛。一回台灣,就超痛,不吃冰的也痛!」、「朋友在美國生小孩,他說隔壁的美國小姐生完直接吃冰淇淋!」、「外國人生理痛就吃止痛藥啊。」、「套一句婦產科醫師說的:如果吃冰會影響到子宮,那請問為什麼吃火鍋時沒人覺得會燙到子宮?」
還有網友表示:「我有時候會覺得這是不是一種集體心理暗示,當妳不知道這件事或根本不信的時候,吃冰對妳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一旦知道並且相信了,身體就會接受暗示,開始產生經痛。」
生理期來「不宜吃冰」的概念,來自於中醫理論,認為女性體性偏濕寒,寒性食物會加劇體內寒氣,造成月經來時子宮收縮加劇,可能導致經痛、血塊增多等不適。不過另一方面,多名婦產科醫師都曾指出,吃冰可能引起短時間血管與肌肉收縮,但「是否會造成經痛」卻缺乏科學上實證的關聯性,因此能否吃冰只與個人身體感受有關。
振興醫院婦產部醫師李偉浩過去就曾指出,以西醫觀點來看,食物從下肚進入到胃中,溫度就已經改變,因此不太可能影響子宮。常見的婦科疾病,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則往往因於個人體質或細胞自體變化,因此主張「吃冰並不太可能讓婦科疾病惡化。」
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也常收到女性被長輩叮嚀「生理期來千萬別吃冰」的困惑疑問,他多次發文指出,目前「並沒有醫學證實生理期來不能吃冰」,因此只要考慮「吃了會不舒服就不要吃,吃了不會不舒服就沒關係」即可,不需要特別情緒勒索,要求別人跟著不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