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林郁敏/高雄報導】膝蓋是人體最重要、最常使用的關節之一,每天承受著來自走路、上下樓梯、久站甚至運動時的重量與衝擊。而覆蓋在膝關節骨頭末端的軟骨,就像一層「天然的避震墊」,能幫助吸收震盪、減少摩擦,讓膝蓋活動更順暢、靈活不痛,當膝關節出現疼痛、活動受限或走路有「喀喀」聲時,應警覺可能是軟骨退化或受損。一旦膝蓋受損將影響日常行動,並加速膝關節退化。

【NOW健康 林郁敏/高雄報導】膝蓋是人體最重要、最常使用的關節之一,每天承受著來自走路、上下樓梯、久站甚至運動時的重量與衝擊。而覆蓋在膝關節骨頭末端的軟骨,就像一層「天然的避震墊」,能幫助吸收震盪、減少摩擦,讓膝蓋活動更順暢、靈活不痛,當膝關節出現疼痛、活動受限或走路有「喀喀」聲時,應警覺可能是軟骨退化或受損。一旦膝蓋受損將影響日常行動,並加速膝關節退化。
重仁骨科醫院梁峻銘院長觀察到,膝蓋軟骨受損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尤其常見於熱愛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者。所幸,膝蓋軟骨重建手術,為中重度患者帶來希望,對於中重度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來說膝蓋軟骨重建手術結合再生醫療與微創技術,可修復受損軟骨、減輕疼痛、恢復膝關節功能,延緩甚至避免人工關節置換,讓患者重獲行走的自由與生活品質。幫助他們擺脫長期疼痛,重拾行動力。
軟骨受損不只是老人才會遇到 出現6大症狀應提高警覺
梁院長指出,軟骨損傷不只是老年人才會遇到的問題,外傷、長期過度使用、體重過重,甚至代謝疾病都可能造成關節軟骨提早磨損。例如:常見的跌倒、車禍、運動對撞扭傷,或是工作中長時間搬重物、蹲跪等,都會讓膝蓋承受過度壓力,進而傷害關節軟骨。
關節軟骨損傷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遇到的問題。除了隨著年齡增長自然退化外,外傷、長期過度使用、體重過重,甚至一些代謝性疾病,都可能讓關節軟骨提前磨損。生活中常見的跌倒、車禍、運動時的對撞或扭傷,會在瞬間給關節帶來衝擊受損;而工作中長時間搬運重物、反覆蹲跪等動作,也會讓膝蓋長期承受過大的壓力。當這些因素長期累積,軟骨就會逐漸磨耗、變薄,甚至破裂,最終導致疼痛、腫脹與活動受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此外,若半月板或韌帶損傷後未及時修復,或是關節對位不正、痛風、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亦會使關節軟骨長期處在不良的環境中,加速磨耗與退化。當這些影響日積月累,軟骨便會逐漸變薄、破裂,最終引發疼痛、腫脹與活動受限,對生活品質造成嚴重影響。
梁院長提醒,軟骨受損有6大症狀千萬別忽視。膝關節若出現走路疼痛、僵硬、彎曲不順、腫脹積水、關節聲響或深層悶痛感,軟骨可能已經受損。透過X光可以初步觀察關節空間有無變窄,若懷疑進一步損傷,建議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能精準評估軟骨損傷的位置與深度,必要時可採行內視鏡檢查手術確認。
軟骨損傷處置3階段改善症狀 依病人情況評估適合療程
對於軟骨損傷的處置,梁院長提出3階段治療模式:
▸第1階段:
在軟骨受損的初期,症狀通常還不算嚴重,這時多以保守治療為主,目的是減輕疼痛、降低發炎反應。常見的作法包括口服止痛藥與消炎藥,雖然能暫時緩解不適,但屬於治標不治本。部分患者會透過徒手關節鬆動術,藉由專業物理治療師的操作,改善關節的活動度與靈活性;也有人選擇注射玻尿酸,補充關節潤滑液,減少骨面間的摩擦。若發炎情況較明顯,醫師也可能建議短期使用類固醇注射,以迅速降低疼痛與腫脹。不過,這些方法大多只能暫時控制症狀,並不能真正修復已受損的軟骨,因此仍需要持續追蹤,並配合生活型態的調整。
▸第2階段:
針對輕至中度的關節損傷,除了基礎治療外,還可以採取進階的修復方式。常見的作法包括注射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 或 血小板凍晶(Platelet- Lyophilized Treatment, PLT),藉由高濃度生長因子的作用,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與再生;部分病患也可考慮 脂肪幹細胞注射(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Injection),以加強修復效果。
同時,配合肌力與穩定性訓練,特別是針對股四頭肌與臀肌的強化,能夠有效分散膝關節的受力,減輕日常活動中的壓力。這種「再生治療」與「功能訓練」的雙向介入,不僅有助於恢復關節功能,也能延緩病情惡化並降低復發風險。
▸第3階段:
當膝關節軟骨損傷已達中重度,或經保守治療(如藥物、注射或復健)後仍無明顯改善時,可考慮進一步採取手術方式介入。此階段常見的處置為膝關節內視鏡清創手術,透過微創方式清除關節內鬆脫的軟骨碎片及發炎組織,減輕不適,並視實際損傷情況進行進一步修補。
針對局部的軟骨缺損,可依個別病患的狀況,選擇自體軟骨移植(Revocart)或透明質酸支架(Hyalofast)作為修復方式。自體軟骨移植是將患者自身健康的軟骨細胞取出、培養後再植入受損部位,以促進組織再生;而透明質酸支架則是一種可吸收的生物材料,可導引體內細胞生長、填補缺損空間,達到自然修復的目的。
這兩種技術皆能針對膝關節局部軟骨損傷進行精準且有效的修復,臨床應用上已獲得良好的治療成效,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與減少未來更換人工關節的機率。
在關節損傷治療上,梁院長舉出一位18歲機車車禍患者為例。該名患者在事故中造成十字韌帶斷裂,手術時進一步發現其內側膝關節軟骨已有嚴重破損。團隊採用自體軟骨移植重建手術,術後三到四個月即可穩定行走,成功協助患者恢復關節功能,也避免了年紀輕輕就需面臨人工關節置換的困境。
另一位30多歲的骨折患者,在外院接受手術後仍有不適,經檢查發現脛骨與髕骨周圍的軟骨均有損傷。團隊經評估後採用透明質酸支架進行軟骨修補手術,術後疼痛指數從原本的7分降至3分,膝關節活動與舒適度皆明顯改善,展現軟骨再生治療對中壯年患者的效益。
然而,軟骨重建手術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梁院長提醒,若患者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2 kg/m²、年齡大於75歲、膝關節不穩定或下肢對線排列異常(如O型腿、X型腿),則手術效果可能有限,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進行相關治療。
打PRP治療軟骨有效嗎? 醫師:僅限輕微損傷
針對術後護理,梁院長提醒,須注意初期避免負重訓練,並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關節活動度、肌力與本體感覺訓練,防止重建後軟骨再次受損。平時也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控制體重、避免過度運動與蹲跪、維持規律運動與飲食作息,都是預防關節退化的關鍵。
最後,梁院長強調,許多病患會誤以為「打PRP就能修好軟骨」,但事實上PRP只對輕微損傷有效,對中重度病灶效果有限。關鍵還是要早期診斷、積極處理,別讓小問題拖成大傷害。
在術後照護方面,梁院長特別提醒,初期應避免負重訓練,並於專業醫療團隊指導下,循序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強化與本體感覺的恢復,降低重建後軟骨再次受損的風險。此外,平日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控制體重、避免過度運動與反覆蹲跪,並維持規律的運動與飲食作息,這些都是預防關節進一步退化的關鍵要素。
梁院長也進一步指出,許多病患常誤以為「只要打PRP就能修復軟骨」,但實際上,PRP主要對輕度損傷有效,對中重度關節病變的療效相對有限。因此,他強調,關鍵在於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不要讓原本可逆的小問題,演變成難以修復的大傷害。
# 首圖來源/重仁骨科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