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別再誤以為「天然」就等於安全!產品安全的關鍵在於成分劑量

發布時間:2025/08/26 23:01:00
更新時間:2025/08/26 23:01:00
FaceBookCopyLine
別再誤以為「天然」就等於安全!產品安全的關鍵在於成分劑量
圖說:標榜「天然」不代表絕對安全,成分劑量才是真正的關鍵

圖、文/潮健康

近年來,保養品市場常以「天然」、「純淨」、「無添加」作為主要賣點,不少消費者也因此誤以為天然成分就等於完全安全;對此,化粧品安全資料簽署員陳萱容提醒:天然來源不等於零風險,真正影響產品安全性的,其實是成分劑量與整體配方設計。

 

圖說:標榜「天然」不代表絕對安全,成分劑量才是真正的關鍵

 

近年來,保養品市場常以「天然」、「純淨」、「無添加」作為主要賣點,不少消費者也因此誤以為天然成分就等於完全安全;對此,化粧品安全資料簽署員陳萱容提醒:天然來源不等於零風險,真正影響產品安全性的,其實是成分劑量與整體配方設計。

 

為什麼大家容易被「天然」說服?

消費者往往對「天然標籤」抱有直覺上的信任,認為只要是植物萃取或天然來源,就不會對肌膚造成傷害。但事實上,天然只是成分的來源,並不是安全的保證,在保養品中,不少天然成分仍可能帶來風險,常見的例子包括:

  • 檸檬萃取:含有光敏感分子,塗抹後若直接曝曬,可能造成曬傷或色素沉澱
  • 迷迭香精油:常用於芳香調理,但高濃度下容易刺激敏感肌膚

 

你以為天然就不傷肌膚嗎?其實劑量才是關鍵

圖說:萬物皆有毒,劑量才是關鍵

 

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曾說過:「所有物質都是毒物,只有劑量能決定它是否有害。」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東西只要超過人體能承受的劑量,都可能變成危險;就連最日常的「水」,若一次攝取過量也可能導致「水中毒」,出現頭晕或噁心等症狀。

因此,保養品的安全與否並不在於是否標榜「天然」,而在於成分劑量是否經過科學計算與嚴謹評估;為了保障消費者,衛福部也已針對部分高風險或具特殊功效的成分訂定濃度上限,確保產品在使用時維持安全性。

同時,自 2026 年 7 月起,所有化粧品(包含標榜天然的產品)都必須完成 PIF 產品資訊檔案,產品負責單位需在 PIF 中詳實記錄成分來源、含量與濃度設計,以及安全性評估與科學依據等資訊,作為合規與安全的佐證。

 

保養品別只看天然,使用前先局部測試更安全

在使用新的保養品之前,即使產品標榜「天然」,也建議第一次先做局部敏感測試。畢竟除了劑量之外,個人體質是否會對成分產生過敏反應,也是影響安全的重要因素。

你可以先將少量產品塗抹在耳後或手臂內側,觀察 24 至 48 小時,確認肌膚是否有異常反應,若出現紅腫、刺痛或其他不適,請立即停止使用,並依情況諮詢專業醫師。

標準認證提醒:隨著 PIF 制度即將上路,未來保養品的成分來源與安全資訊都將更加透明,消費者也能更清楚了解自己買到的產品。安心保養,不只看「天然」標籤,更要依據數據與科學。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若有持續困擾,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延伸閱讀:

PIF 是什麼?2026 年強制實施!你的品牌準備好了嗎?

PIF 認證服務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