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許多人常靠BMI(身體質量指數)判斷是否過重,但醫師魏士航指出,BMI雖方便,卻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不宜作為單一健康依據。腰圍、體脂率與體能表現更能真實反映健康狀況。
對於常見的體重指標BMI,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近日在臉書指出,這項指標在大規模篩檢或統計上雖有其便利,但最大問題是無法區分脂肪與肌肉,可能導致錯誤判斷。他舉例,一名國軍弟兄因肌肉發達,BMI雖高,但體能良好,卻被要求降低BMI至24以下,反而忽略了真正的健康狀況。
魏士航分享更準確的健康評估指標包括:
1.腰圍與腰臀比:國民健康署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腰圍超標代表內臟脂肪偏高,會增加代謝疾病風險。
2.體脂率:透過InBody等儀器測量,男性建議維持在15至25%、女性則在20至30%之間。過高或過低皆不理想。
3.體能表現:包括心肺耐力(快走、跑步)、肌力(伏地挺身、握力)與柔軟度,皆是評估身體健康的重要依據。
魏士航強調,軍中體能鑑測已朝多元發展,幾年前國防部才剛將現役官兵的BMI合格標準從男性30、女性26下調為男性26、女性24,依此為官兵訂定更嚴格的目標,盼大家不只達到最低標準,而是更健康。魏士航表示,無論是官兵還是一般民眾,都不應只盯著體重數字,而忽略肌肉、脂肪及身體功能的變化。
最後,魏士航建議民眾,若因BMI指數而感到焦慮,應先了解自身腰圍、體脂率與體能狀況,有需要時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他也提醒:「身體是否健康,不能只看體重,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足夠的肌肉、良好的心肺功能,以及適當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