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怕被說「性無能」不願就醫! 台男攝護腺癌篩檢意識不足,醫示警:30幾歲就可能罹癌

發布時間:2025/08/07 09:08:36
更新時間:2025/08/07 09:08:36
FaceBookCopyLine
怕被說「性無能」不願就醫! 台男攝護腺癌篩檢意識不足,醫示警:30幾歲就可能罹癌

圖、文/潮健康
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發生率高,晚期患者占約三分之一。早期症狀常被忽視,專家呼籲男性出現排尿或性功能異常應盡早就醫。早期偵測可降低死亡率,並可透過新型藥物與基因檢測提升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晚期攝護腺癌約佔1/3 男性怕貼標籤「有症狀不代表有問題」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登記資料,攝護腺癌已連續多年穩居男性癌症發生率前六名,患者以50歲以上族群為主。隨著高齡化社會演變,攝護腺癌風險逐年攀升,每年新增人數將近1萬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醫師指出,台灣收治的癌症病患中,晚期攝護腺癌病患約佔總數的1/3,若加上第三期患者已超過半數,目前只有早期癌症有治癒機會,一旦進展晚期只能以延長存活、提升生活品質為主。

 

然而,攝護腺癌早期症狀多為排尿問題或性功能受影響,容易被男性輕忽,查岱龍醫師表示,許多男性不願到泌尿科就診,因認為會被「貼上標籤」暗示「性無能」,呼籲男性有任何泌尿症狀可盡快就醫,「有症狀不表示就有問題」。此外,國人缺乏正確的攝護腺癌知識,也與晚期比例較高有關,建立可信的一站式攝護腺癌衛教平台對促進醫病溝通,提升攝護腺癌衛教普及與病友支持相當必要。

 

查岱龍醫師指出,台灣收治的癌症病患中,晚期攝護腺癌病患約佔總數的1/3,若加上第三期患者已超過半數,目前只有早期癌症有治癒機會,一旦進展晚期只能以延長存活、提升生活品質為主。

 

查岱龍醫師指出,台灣收治的癌症病患中,晚期攝護腺癌病患約佔總數的1/3,若加上第三期患者已超過半數,目前只有早期癌症有治癒機會,一旦進展晚期只能以延長存活、提升生活品質為主。

 

早期癌症偵測可降40%死亡率 出現排尿問題及早就醫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王弘仁醫師指出,攝護腺癌不再是老年人專屬疾病,越來越多年輕男性也面臨確診攝護腺癌,研究顯示,早期癌症的偵測能夠顯著降低40%的死亡率,不過台灣尚未全面實行全面普篩PSA(攝護腺特異抗原),建議男性出現排尿困難或相關問題時,應尋求醫師評估並進行檢測。

 

攝護腺癌發生人數逐年增加,且晚期比例仍居高不下,男性對於自身風險與篩檢必要性認知不一。王弘仁醫師表示,透過一站式衛教平台,可以幫助民眾了解何時需要就醫或進行早期偵測,並提醒有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提及篩檢。

 

王弘仁醫師強調,未來面對攝護腺癌的三大目標是提升早期偵測率、降低死亡率、維持病患生活品質。不過,攝護腺癌並非全如外界印象屬於認知病程發展慢、存活期長,通常較溫和的攝護腺癌,可採取「積極觀察」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及其副作用,同時維持生活品質。而高風險病患則需積極治療以延長存活率。近年泌尿道腫瘤手術已有長足進步,可減少排尿功能與性功能影響,未來將結合新型藥物以達到縮小腫瘤等目標,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去勢敏感性第一線治療 影響攝護腺癌存活關鍵 

「攝護腺癌診斷年紀其實在下降,年輕病人變多了,去年就有一位30幾歲確診第四期的病人,表示早期篩檢還是有很大努力空間!」台灣癌症研究學會理事長蘇柏榮醫師受訪表示,年輕攝護腺癌通常預後更差、疾病進展更快且惡性度更高,這些具有生產力的患者多為社會中堅份子,如何給予適當治療以良好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及家庭負擔都有重大影響。

 

蘇柏榮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治療進展快速,早期全身治療只有歐洲紫杉醇等化療藥物選擇,現今已有四種新型口服荷爾蒙抑制劑。在過去只有去勢治療可用的年代,1/3患者會在一年內從「去勢敏感性」(Castration-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CSPC)惡化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從診斷到死亡的中位數存活時間僅有18個月,即使是最新藥物在此階段的延長存活效益也可能僅只2、3個月。

 

蘇柏榮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治療已從傳統化療進展至新型口服荷爾蒙抑制劑,建議治療策略前移至去勢敏感性期,以延長存活時間。若等到轉為去勢抗性期,中位存活僅約18個月,新藥效益有限。健保目前已給付高風險族群合併治療,並建議初診即進行基因檢測,提升後續治療規劃。

 

蘇柏榮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治療已從傳統化療進展至新型口服荷爾蒙抑制劑,建議治療策略前移至去勢敏感性期,以延長存活時間。若等到轉為去勢抗性期,中位存活僅約18個月,新藥效益有限。健保目前已給付高風險族群合併治療,並建議初診即進行基因檢測,提升後續治療規劃。

 

減少醫病溝通成本 醫界藥廠共同推動攝護腺癌數位倡議

除了臨床治療進展,提升早期偵測與醫病溝通效率亦成為防癌關鍵,尤其網路上充斥各種攝護腺癌資訊,容易讓病患與家屬陷入資訊洪流。由台灣泌尿科醫學會(TUA)主辦、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指導,結合多個專業學會與病友組織協力推動,台灣拜耳公益贊助「攝護腺癌大眾衛教與數位互動倡議」啟動合作備忘錄(MOU)簽署,該計畫以提升50歲以上男性對攝護腺癌的風險認知與就醫行動為目標,並透過數位工具推動防癌意識。

 

除了一站式攝護腺癌照護衛教網站,新成立的「攝護腺癌LINE互動平台」包含三大功能模組:一、30秒風險自我檢測,協助使用者快速了解自身健康風險;二、衛教動畫與圖文資源,提供淺顯易懂的癌症知識與治療資訊;三、共享決策輔助工具,協助病友與家屬在醫療決策過程中與醫師有效溝通,減少焦慮與不確定感。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攝護腺癌將是癌症防治的重要議題,早期預防與健康促進則是關鍵策略,「攝護腺癌大眾衛教與數位互動倡議」是醫療界與產業界協力推動健康台灣願景的具體示範,推動大眾衛教與病友支持資源,預計透過多元傳播管道,帶動更多男性勇敢行動接受早期篩檢與適當治療,不再被動等待。

 

任職於顧芳瑜泌尿科診所、我藥行銷洪瑞德藥師進一步補充指出:「隨著攝護腺癌治療策略日益精準化,藥師在治療歷程中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尤其在多線荷爾蒙抑制劑或化學治療藥物的使用上,需嚴格監控病患的服藥依從性、副作用反應與藥物交互作用風險。我們也透過門診衛教與數位工具協助病人理解用藥機轉,強化病人與家屬的參與感,這對於提升治療成功率與生活品質都有實質幫助。面對高齡與慢病共病風險增加,醫療團隊的跨專業合作將是未來癌症照護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洪瑞德藥師IG瑞德 Redの藥學斜槓日常

(本文引用自:藥師健康

 

 

 

延伸閱讀:

65歲翁劇烈腰痛,一檢查竟是「攝護腺癌」! 醫曝:1狀況恐使罹癌率飆8倍

死亡率竄升第五! 攝護腺癌轉移「去勢抗性」更棘手! PARP抑制劑可延長存活有「這基因」可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