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腸道營養補充怎麼選?一次搞懂益生菌、益生元、後生元的科學關係

發布時間:2025/08/01 03:15:00
更新時間:2025/08/01 03:15:00
FaceBookCopyLine
腸道營養補充怎麼選?一次搞懂益生菌、益生元、後生元的科學關係

圖、文/潮健康

近年來,腸道被譽為「第二大腦」,研究指出,腸道菌叢的穩定與多樣性,與免疫、代謝與整體健康息息相關。而「益生菌」、「益生元」、「後生元」這三種營養概念,正是構築腸道營養基礎的重要三角關係。

為釐清民眾常見的認知混淆,《FJ豐傑生醫》營養師戴嘉珠特別從營養學角度出發,說明三者的定義、作用與攝取方式,協助大家在日常飲食中做出更正確的保健選擇。

 

 

益菌家族一:益生菌 Probiotics

益生菌是指具補充價值的活性微生物,常被納入食品中作為日常營養補充來源。常見菌株如鼠李糖乳桿菌(LRH113)、植物乳桿菌(LP28、LP33)等,經多國研究探討與食品應用,廣泛使用於日常飲食與保健食品中。

營養師提醒:菌株不同,其穩定性、適應性與耐受條件各異,選擇時應依照產品標示選擇合適菌種與攝取劑量。

 

益菌家族二:益生元 Prebiotics

益生元,俗稱「益菌的食物」,其本身不含活菌,卻可幫助腸道中有益菌生長。常見成分包含:

  • 果寡糖(FOS)
  • 半乳寡糖(GOS)
  • 菊苣纖維、抗性澱粉等水溶性膳食纖維

這類成分在天然食物如香蕉、洋蔥、菊苣與全穀類中也能找到,均衡攝取膳食纖維是基礎保健關鍵。

 

益菌家族三:後生元 Postbiotics

後生元指的是益生菌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益物質,包含短鏈脂肪酸、有機酸、小分子酵素與細胞壁片段等。這些成分可間接參與腸道菌叢穩定、維持消化環境的理想狀態,近年被認為是腸道營養的新興補充方向。

 

啟動腸道「三角保健架構」,打造完整營養策略

營養師建議,腸道健康應從「三重營養支援」著手:

  • 補充有益菌種(益生菌)
  • 攝取好菌食物來源(益生元)
  • 理解代謝環節的關聯性(後生元)

透過這種整合觀念,可幫助民眾以預防醫學角度建立腸道照護的知識基礎,而非僅依賴單一成分補充。

 

常見疑問解答:營養師這樣說

Q1. 補充益生菌是不是菌數越多越好?

菌數(CFU)雖是參考指標,但並非越多越佳。一般每日攝取量建議落在數十億至數百億單位之間,應考量菌株穩定性、來源與製程。挑選時應留意「保證活菌數」並依建議量補充。

Q2. 哪些時間點較適合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為活菌,需避免高溫與胃酸破壞:

  • 無包埋技術:建議在空腹或早上胃酸較溫和時補充
  • 具包埋技術:則能於飯前、飯後或空腹時彈性補充

Q3. 有些人是否不建議隨意補充?

雖然市售益生菌為食品等級,安全性高,但部分族群如:

  • 免疫力低下者
  • 癌症化療中患者
  • 短腸症候群患者
  • 早產兒、未滿月嬰兒

因身體狀況特殊,建議先諮詢醫療人員再補充。

 

免責聲明:
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若有持續困擾,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延伸閱讀:

FJ豐傑生醫-部落格專欄

益生元、益生質、後生元是什麼?一次釐清它們與益生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