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心/李明融報導
726大罷免落幕,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保住席位,無一被成功罷免,儘管立法院沒有變動,但對於正反兩派的群眾可說是兩樣情,甚至有人出現失眠、焦躁、無力社交或容易與人起衝突等狀況,對此,醫界指出,這可能是「選後症候群(Post-election Stress Syndrome)」的表現,不只輸家,贏家也會有這樣的狀況。

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專欄「黃軒的閱讀筆記」指出,國內出現這種情緒反彈並不罕見,他認為選舉就像一場漫長的賽跑,許多人為了這次選舉投注感情和信念,只要結果不如預期,落空感、無力感、甚至憤怒與焦慮就會浮現,「選後,當你發現周遭朋友或家人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也可能產生摩擦或疏離感」,選舉結果會讓人對國家的未來走向感到不確定甚至恐懼,產生焦慮。

對此,黃軒向正在焦慮的台灣人建議,首先接受情緒,允許自己感到難過、失望或憤怒,這些情緒都是真實且正常的。不要壓抑它們,但也不要讓它們掌控你,並且暫時和政治「保持距離」,選後這段時間,試著減少政治新聞的閱讀,或是避免和政治立場不同的人進行激烈辯論。給自己一個「數位排毒」的機會,讓大腦休息一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並且尋求支持。最後,黃軒提醒雖然「選後症候群」這個詞並非醫學診斷,但學術界對於政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有著持續的研究。選舉的輸贏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結果,並繼續向前。選後症候群提醒我們,政治不僅是公共事務,更深深影響著每一個個人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