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迷思破解/排便到底要不要每天?醫揭「黃金時間」:硬蹲恐痔瘡!

發布時間:2025/07/28 08:29:23
更新時間:2025/07/28 09:29:13
FaceBookCopyLine
迷思破解/排便到底要不要每天?醫揭「黃金時間」:硬蹲恐痔瘡!

四季線上/黃睿筌報導

不少民眾有排便上的困擾,但你知道這不一定是你想像中的「便秘」!同時也存在著不少迷思跟誤解,關於排便,《醫學大聯盟》家醫科洪暐傑醫師指出,根據國際衛生組織定義,一周排便少於3次,才可以歸屬於「便秘」,此外,「不一定每天排便」才是正確的事情,呼籲民眾勿過度刺激腸胃、肛門每日一定要排便。

迷思破解/排便到底要不要每天?醫揭「黃金時間」:硬蹲恐痔瘡!

另外,你身邊有家人蹲廁所一定要蹲個數十分鐘、甚至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嗎?對此,洪暐傑指出,如廁時間只需要短短的「30秒至3分鐘」的時間,若強行蹲坐,洪暐傑表示,會造成腸道肌肉調控失衡,原本骨盆的肌肉該放鬆、縮緊,因為強行蹲坐,會無法自行調控;長時間的用力也會造成容易出現「痔瘡、肛裂」等狀況。

迷思破解/排便到底要不要每天?醫揭「黃金時間」:硬蹲恐痔瘡!

為此,洪暐傑破解3排便迷思讓民眾了解,如廁的正確觀念:

1.「排便不用每日排」:每天一定要排便是錯誤的觀念,反而造成民眾過度焦慮,甚至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強行排便;過去就有一民眾仰賴甘油球,最後造成腸道功能變差,呼籲民眾沒有便意不用強行蹲坐。

2.「黃金3分鐘」:排便時間太久其實是警訊!蹲坐時間超過10分鐘、20分鐘小心骨盆肌失調、痔瘡找上門,還會造成骨盆肌肉的調控能力出現問題,切勿無便意,卻硬要蹲坐。

3.「纖維不足、水份不夠」:除了排便的錯誤觀念,日常飲食習慣也是息息相關,醫師指出,如果飲食中攝取了足夠的纖維,卻沒有給予充足的水份,如日飲水量低於1000c.c會提高便祕機率1.9倍,造成纖維變得更乾、更難排出,加劇便秘的問題。

迷思破解/排便到底要不要每天?醫揭「黃金時間」:硬蹲恐痔瘡!

為了解決便秘的困擾,洪暐傑給予3方向建議:

1.「足夠纖維素、水份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糞便成形與排出;同時達到每日飲水建議量,讓纖維發揮軟化糞便的作用。

2.「規律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糞便在腸道中順利移動,提升排便順暢度。

3.「補充益生菌」:益生菌能幫助腸道菌叢平衡,改善腸道健康。

📝【更多新聞】👉「經期大亂」恐是身體警訊!醫揭3元凶「這件事」影響最鉅!
📺【FastTV飛速看】👉734 《醫學大聯盟》
▶️【好推薦】👉李新秒睡竟是甲狀腺出問題!無尊高燒還衝吃牛肉麵!林可便秘脹肚喊想哭!

【原文出處】迷思破解/排便到底要不要每天?醫揭「黃金時間」:硬蹲恐痔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