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蔣巧薇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國晋昨(20)日驚傳猝逝,享年59歲;這項噩耗震驚醫界,眾多醫師發文悼念,表達不捨之情,其中,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今(21)日於臉書轉發他先前撰寫的文章,指出醫界普遍存在長工時與無休文化、日夜顛倒的輪班制度、沉重的心理壓力,以及對自身健康的忽視與過勞現象,這些皆是導致醫護人員成為猝死高風險族群的關鍵因素。
黃軒在臉書表示,近年來,醫護人員猝死的新聞時有所聞,令人唏噓。值班室裡倒下的醫生、手術後猝然離世的護士等悲劇事件,不僅令人震驚,然而究竟是什麼,讓本應健康、具備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反變成猝死的高風險群體?
對此,黃軒揭示5大危機,第一,「長時間工作與『無休』文化」。醫療行業素以高工時、高強度著稱。根據《The Lancet》2015年的一項研究,每週工時超過55小時者,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增加13%,中風風險更高達33%。如此長時間工作對心血管的負擔不言而喻。
他說明,對醫護人員而言,「過勞文化」更是根深蒂固。急診室、手術室、重症監護室內的白袍身影,經常需連續工作十餘小時,甚至通宵值班。睡眠嚴重不足、飲食不規律,無暇運動與休息,使他們長期處於慢性壓力狀態,心臟、血管與神經系統承受巨大負荷。
第二,「晝夜顛倒的輪班制度」也是醫護人員健康的一大威脅;黃軒指出,2016年刊登於《JAMA》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輪班的女性護理人員,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明顯升高。夜班會擾亂人體生理節律,干擾荷爾蒙分泌、血壓調節與代謝機能。長期下來,心血管問題更容易浮現;且夜班後的「補眠」常無法完全恢復體力,反而加劇身心壓力。
第三,「心理壓力與情緒負擔」。黃軒提到,醫護人員每日面對的,不僅是病患與家屬的焦慮與痛苦,還經常要承受家屬的責難與壓力。長期處於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極易引發心理倦怠、焦慮甚至憂鬱。研究也證實,心理壓力與職業倦怠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上升高度相關。
第四,「忽視自身健康與延遲就醫」。黃軒強調,社會對醫護人員常懷有「堅強」與「專業」的期待,使多數醫護人員經常忽視自身心理健康,甚至不願主動尋求協助。
他指出,「病人優先」是許多醫護人員奉行的信念。研究顯示,近半數醫師缺乏充足睡眠與運動,也未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不僅生活習慣不佳,當出現胸悶、頭暈、心悸等警訊時,往往選擇「忍一忍」,延誤就醫,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第五、「在日本針對醫護人員猝死,有一個特別名詞『過勞死』」,黃軒直言,早在上世紀,日本已將因長時間工作導致的猝死認定為職業災害,並設立補償制度。醫護人員的健康問題,並非單一個體的責任,更是整體制度亟須面對與改革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