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Logo
Search

夏天待冷氣房不出汗? 中醫曝體內溼氣重減少流汗後果

發布時間:2025/07/18 00:05:00
更新時間:2025/07/18 00:05:00
FaceBookCopyLine
夏天待冷氣房不出汗? 中醫曝體內溼氣重減少流汗後果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台灣夏季高溫曝曬伴隨降雨,濕熱交替的氣候,容易使皮膚敏感者或皮膚病患者的代謝異常。中醫認為,此時外濕與內濕交互影響,將顯著增加濕疹和汗皰疹的發作機率。



待在冷氣房減緩抓癢對皮膚是好事? 醫曝流汗減少的後果


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指出,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吹冷氣,這對於皮膚病患者來說,有助於讓皮膚適度降溫,減少抓癢頻率。但是,一直待在冷氣房裡,導致流汗減少,也可能造成濕氣不易排出,引發其他問題。


鄭愛蓮醫師解釋,正常情況下皮膚出汗不會癢,然而,皮膚病患出汗則會增加搔癢感,簡言之,是因為體內五臟六腑代謝濕氣的能力失衡,未從正常排泄的管道排出,反而從皮膚毛細孔排出這些體內的濕氣,雖然待在冷氣房內能避免出汗減少搔抓,但仍然必須適度排汗,才能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濕氣。


因此,鼓勵皮膚病患者還是應該多運動,出汗有助於排毒,建議選擇早上和傍晚這2個時段,避免太陽過於毒辣,但切記必須隨身攜帶毛巾,出汗後立刻擦乾,汗液不會黏著在皮膚表面,就能避免發癢,值得注意的是,游泳池的水含氯氣,對皮膚有害,應避免前往。此外,運動完返家後應盡快沐浴清洗,將多餘汗水洗淨,讓皮膚清爽舒適。


體內濕氣重、代謝差 飲食調整合併中藥調理改善濕疹還變瘦


鄭愛蓮醫師常和患者衛教說明,皮膚病發作不單純是皮膚生病,而是五臟六腑出了問題,導致體內不斷儲存垃圾,最終從皮膚爆發紅疹、水泡,根本的治療方式,除了在皮膚表面擦藥,也需搭配服藥,透過「內外同治」才能真正解決皮膚問題。


通常皮膚病誘發的成因,除了先天體質的五臟六腑較虛弱,再加上後天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習慣性凌晨才睡覺,長久易導致臟器失衡。另外,工作壓力也常是重要因素,容易引發肝氣鬱結,影響身體代謝能力。


鄭愛蓮醫師表示,體內濕氣也可能表現在肥胖,或感覺乏力、疲勞或身體沉重等症狀,臨床上有些肥胖患者因體內濕氣重、代謝差,透過飲食調整,合併中藥調理後,不僅皮膚濕疹改善,體內毒物排出後,也瘦了好幾公斤。


中藥治療方面,會針對患者是濕熱、寒濕或純濕體質及脈象來對症下藥,在台灣以濕熱體質患者居多,但仍有部分寒濕體質。鄭愛蓮醫師曾收治1名30多歲女性濕疹患者,夏天怕冷還穿外套,全身濕疹且腳容易水腫,這類患者不適用清熱,利濕之餘還需溫補,給予濟生腎氣丸幫助補腎氣和利水幫助去除體內寒氣,經中藥長時間調理後,從小到大的濕疹病史,目前已趨於穩定。


日常飲食如何幫助代謝體內濕氣? 中醫師建議夏天可以這樣吃


臨床上很多患者也常問:日常飲食該如何幫助代謝濕氣?鄭愛蓮醫師建議,可採綠豆、薏仁和紅豆均等分量食用,綠豆屬寒且辛熱利水、薏仁健脾利濕偏寒,搭配紅豆補腎利水更好,可自製或採買剉冰店食材加水食用。


另外,可食四神湯但不能加酒,自製可將小腸改成排骨、瘦肉或雞肉,四神材料中的薏仁、芡實不易煮爛,洗淨後泡水一整晚,再與山藥、茯苓一起煮,具有健脾利濕功效,也可煮成甜食,糖量依個人喜好添加,不過糖尿病患者則應斟酌之。


中醫認為早上初陽升起,此時不應吃1大盤生菜或生食精力湯,如同澆熄陽火,盡量以熱食或熟食為佳,或食材煮熟再打精力湯。鄭愛蓮醫師提醒,皮膚病患者飲食避生冷,尤其夏季盛產的小黃瓜、冬瓜、葫蘆瓜等瓜類,烹調時可加入生薑、大蒜,中和寒性後再吃,至於夏天清熱解暑的仙草、青草和苦茶,則不建議食用。


鄭愛蓮醫師強調,對皮膚病患者來說,夏天最忌諱的是生冷飲食,包括冰的、生冷、去冰都在列,冰啤酒也不行,這些都會增加身體代謝困難,導致濕氣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若正處於發作期建議暫時忍耐,以免發作更嚴重。如果真的嘴饞,正中午暑氣旺盛之際可偶爾淺嚐,但不能天天碰,最好還是喝常溫水,因與體內溫度相仿,最容易幫助身體進行代謝。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擺脫惱人鼻過敏、鼻塞、打呼免開刀 門診手術快速解決
▸頭暈、眩暈是天熱中暑嗎? 醫揭頭暈、眩暈成因與治療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