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健署去年7月1日起推動「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提供未滿7歲兒童6次免費發展篩檢。國健署今(16)日表示,一年來已完成逾40萬人次,發現逾2.5萬名兒童疑似發展遲緩,家長要注意的是,其中就有一名4歲女童常常情緒失控、沒耐性,進一步篩檢才發現原來是雙眼有嚴重視差,視覺問題影響情緒和注意力。
去年上路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運用專為臨床醫師使用所研製的本土化及標準化篩檢工具,在兒童發展關鍵年齡、未滿7歲前,加碼提供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針對兒童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四大面向進行篩檢。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全國已有超過1200家醫療機構,2600餘位兒科、家醫科及幼兒專責醫師醫師參與執行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總計完成40萬2594人次篩檢。
吳昭軍說,國健署進一步針對接受篩檢人次統計發現,有6.3%有疑似發展異常情形,以語言認知異常占大宗,高達75%,需由篩檢服務醫師協助轉介至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或評估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與追蹤;此外,大約有15%屬於須持續追蹤、衛教,以確認發展狀況。
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指出,如果篩檢發現異常,不代表一定要後續進行復健,介入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環境、復健醫療等。篩檢的主要目的,是為協助家長知道孩子問題在哪裡,及時協助孩子走在正常軌跡上,因此,一定要經過聯評中心的評估,確定發展遲緩的原因,才能決定後續介入方向,即「篩檢、評估、介入」三部曲。
小兒科醫師麥建方分享一名4歲女童的故事,雖然女童外觀看起來成長正常,但媽媽長期觀察發現,孩子情緒起伏大、學習時容易失控,玩積木時常常突然大哭、畫畫也容易失去耐性亂塗,甚至走路也常跌倒,經由發展篩檢,初步判定其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表現落後,雖語言與社交發展正常,卻在單腳跳、剪紙與畫圖等項目未過關。
麥建方說,經立即提供衛教,並協助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透過多科別完整評估後,這才知道女童除了動作發展遲緩外,竟還有嚴重視差造成的立體視覺障礙,影響部分空間感與手眼協調能力,而這些發展困難誤被視為情緒或注意力問題。幸運的是,安排視力矯正、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之後,女童情緒穩定許多,也能逐步完成畫圖與積木拼圖的活動,成功「逆轉」發展困境,讓家長終於放下心中大石。
國健署強調,家長應正確落實三大關鍵步驟,包括:
平時觀察:平時運用《兒童健康手冊》觀察與記錄孩子的發展情形,並藉由簡單問題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注意。
按時篩檢:依據「未滿7歲兒童6次發展篩檢服務」之時程(6個月至未滿7歲),家長可透過掃描QR code,查詢鄰近的篩檢服務院所。
異常及早評估:篩檢醫師若發現孩子有疑似發展異常之情形,會協助開立轉診單,轉介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由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之醫師進行初步評估,倘有多重發展遲緩問題,將會進一步由該中心之跨專業團隊(醫師及治療師等)進行聯合評估,並依據評估結果安排後續療育或追蹤。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女壘國手球衣下「癢痛到流湯流水…」 精準治療揮別異位性皮膚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