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73歲婦人,數十年來每天早晚虔誠誦經,但去年初開始,看經文突然模糊不清,非得費勁低頭、近貼著才稍稍改善,她擔心「萬一念錯對神明不敬」,決定就醫檢查,結果發現原來是水晶體老化導致白內障,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後,視野才恢復清晰。
收治病人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主任林耿弘表示,該名婦人自述年輕時視力可達2.0,但近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看東西霧霧的,之後開始對光線特別敏感,甚至看東西的顏色變淡或偏黃,不如以往鮮明,以致於天天都得費勁低頭猛盯著經文,不時還得向佛祖懺悔「經文念錯了,請寬待一下」。
一旦看東西變得越來越模糊,彷彿隔了一層毛玻璃,或者晚上開車時,對向車燈特別刺眼,就得當心可能是白內障前兆。
林耿弘指出,眼球內的水晶體就像照相機鏡頭,負責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當透明水晶體因為老化、疾病、外傷等因素,逐漸變得混濁,光線就無法順利穿透,導致視力模糊,就是所謂的「白內障」,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正是老化,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會逐漸變性、混濁。老年人是白內障的高危險群,但近年來因3C物品使用頻繁,患者年齡層正逐漸下降。
林耿弘說,若已嚴重白內障,透過手術才是唯一有效且徹底的治療方式。而除了年齡之外,若血糖控制不佳、長期使用類固醇、眼部曾受外傷、高度近視或長期暴露戶外紫外線、抽菸與飲酒等原因,也可能增加白內障的風險,務必提高警覺,同時如果出現短期近視度數加深、夜間視力不佳等症狀,建議安排眼部檢查,適當時機接受治療。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一支「毒」秀!台灣13-24歲染梅毒連4年上升 上半年激增13%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