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聰財/精神科醫師
彭振聲太太輕生,彭振聲當場崩潰痛哭,甚至說出「我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這種語言表達是否需要特別警示?如何判斷是否有自殺風險?配偶自殺後,另一半甚至責怪自己,這樣的心理狀態如何辨識與治療?面對突如其來的家人輕生事件,第一時間親友或社會應如何給予適當的心理支持?若家人有痛苦憂鬱症很難幫忙,社會資源有哪些?這四個問題都觸及到自殺事件對當事人及其家屬的心理創傷與社會支持,以下我分別進行詳細說明。
問題1:彭振聲當場崩潰痛哭,甚至說出「我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這種語言表達是否需要特別警示?如何判斷是否有自殺風險?是的,這種語言表達絕對需要高度警示。根據自殺防治專業指引,以下情況屬於高風險語言訊號:
A•表示想要消失或死亡(如:「我不想活了」、「活著沒有意義」、「如果我死了就好了」)
B•表達極度自責或無望感(如:「都是我害的」、「我沒有資格活著」)
這類語言若出現在突發性重大創傷(如配偶自殺)後,更可能意味著當事人正處於急性創傷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也可能會邁向複雜性哀傷反應或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
評估是否有自殺風險的指標(可用「SAD PERSONS Scale」作參考):
S•Sex(性別):男性自殺成功率較高
A•Age(年齡):中年、老年較高危
D•Depression(是否有憂鬱傾向)
P•Previous Attempt(過去是否曾有自殺嘗試)
E•Ethanol abuse(酒精或藥物濫用)
R•Rational Thinking Loss(理智喪失或精神病)
S•Social support lacking(缺乏社會支持)
O•Organized plan(是否有具體自殺計畫)
N•No spouse(失去配偶或單身)
S•Sickness(慢性病或身體病痛)
若當事人語言反覆出現絕望、自責、想死的話語,應視為高風險,建議立即介入。

問題2:配偶自殺後,另一半甚至責怪自己,這樣的心理狀態如何辨識與治療?這種情況非常常見,稱為生還者的罪咎感(Survivor's Guilt),尤其發生在親密伴侶自殺後,會引發以下心理狀態:
#常見症狀:
A•過度自責與自我苛責:「我應該早點發現」、「都是我沒陪伴好他/她」
B•反覆回想過往細節,試圖找出可以挽救的蛛絲馬跡
C•情緒崩潰、憂鬱、易怒
D•睡眠困難、焦慮
E•出現自傷或自殺念頭
#治療方式:
A創傷治療(Trauma-informed Therapy):協助處理目睹配偶自殺後的創傷影像與內疚。
B.哀傷輔導(Grief Counseling):幫助其走過哀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C.認知行為治療(CBT):調整「都是我錯」的扭曲思維。
D.團體支持:加入自殺遺族支持團體,與有相同經歷者分享並互助。
E.藥物治療(若合併重度憂鬱症或創傷後壓力障礙):由精神科醫師評估是否需用抗憂鬱劑或鎮靜安眠藥。
問題3:面對突如其來的家人輕生事件,第一時間親友或社會應如何給予適當的心理支持?第一時間的心理支持非常關鍵,需依照「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原則:
#PFA的核心原則:
1.建立安全感:確保遺族情緒穩定,避免他們獨處,必要時可協助就醫。
2.傾聽陪伴、不急於說教:不用急著「開導」,只需陪在身邊、安靜傾聽。
3.給予實際幫助:協助處理喪葬事務、照顧孩子、買餐食等,讓遺族有喘息空間。
4.避免言語傷害:
A=不說「要堅強」、「他已經解脫了」
B=o改說「我們都在你身邊」、「你不孤單」
5.及早轉介專業資源:若發現當事人出現失眠、憂鬱、否認事實、自責過度、語言或行為異常,應轉介心理師或精神科。

問題4:若家人有痛苦憂鬱症很難幫忙,社會資源有哪些?當家人面對憂鬱症親人卻力不從心時,可善用下列社會資源與專業協助:
#台灣自殺防治與心理支援資源:
1.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全年無休,提供心理危機協談,適合當事人或家屬求助。
2.生命線協會:1995
提供情緒支持與危機處理。
3.張老師專線:1980
適合家庭問題、情緒困擾者求助。
4.各縣市社會局心理衛生中心
可提供心理諮商轉介與短期補助。
5.衛生所與社區心理諮商站
許多地區開設低收或免費心理輔導資源。
#醫療系統:
A•精神科門診:憂鬱症中重度者可由精神科醫師開立藥物及診斷。
B•心理師門診/心理諮商:協助調整思維與情緒,減少自責與壓力。
C•社工協助個案管理:可協助爭取心理衛生、經濟補助、轉介。
#支援團體:
A•自殺遺族支持團體
B•憂鬱症家屬聯誼團體
C•教會或宗教支持團體:提供靈性陪伴,減緩孤獨與無力感。
#總結建議:
A1主題A關鍵訊息
B1語言警訊B2「我不想活了」需視為高風險自殺語言,要積極介入
C1生還者反應C2可能有創傷+罪咎感+憂鬱,需專業治療與陪伴
D1親友支持D2採取心理急救原則,陪伴、實際協助、避免說教
E1社會資源E2善用1925、1995、心理衛生中心、心理師、宗教團體